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冷月天涯

易朽的是生命,似那转瞬即谢的花朵;然而永存的,是对未来的渴望,生的激情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[原创]关于编写《初中人教版语文补充教材》的几点思考  

2011-01-18 15:29:41|  分类: 教研教改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关于编写《初中人教版语文补充教材》的几点思考 - 冷月天涯 - 冷月天涯的博客    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。知识是教不尽的,工具拿在手里,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,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,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,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。因此,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

“反这个标的精要地,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,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――叶圣陶 

 

现实基础

由于传统教育的定势,多年来,我们的语文教材早不是什么例子,不是一种凭借,教材已经成了教师和学生的生命,教师无教材无法教,学生无教材无法学;多年来,吃透大纲,吃透教材成了领导训话的口头禅,也成了教师一篇篇总结中的闪光点,仿佛吃透了教材,便是万事大吉,可以高枕无忧;多年来,学好课文,背熟课文就可以考出好成绩已经成为学生深信不疑的真理;多年来,很多曾是中小学的语文尖子们成年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不高明,不是满篇错别字,就是文理不通,甚至闹出研究生们写不好毕业论文,语文教师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总结或论文的笑话。这一切都与唯教材是用、唯教材为重密切相关,这一切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——贫乏,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。

学习的终极目的是通过一定的训练,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,就如同说,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更好的生存技能,纯粹的、毫无用处的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毫无意义。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,它的前提是作为一种工具,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,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,掌握这一工具需要艰苦的训练。语文课堂无非是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:写什么(内容)?为什么写(主题)?怎么写(写法)?在过去的很多时候,我们的语文课都在重复着这些内容。一篇课文既要讲到它的内容,又要分析它的写法,还要提到它的主题,不可谓不全面。照理说,这样下来教学效果应该很好,但是理想与现实却相去甚远,教学效果并不明显,因为很多时间都浪费在重复却毫无意义的工作中。教师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,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,成为教学的中心和唯一任务。而课本是知识的载体,有没有将课文教完便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,以教完课本为目标的教学显然是有悖教学规律的,又怎能期望这样的教学能够取得好成绩?

其实内容、主题的把握较为简单,写法方面相对较难,包括了结构、过渡、铺垫、炼字、析句、修辞手法、表现手法、叙述方法、议论方法、说明方法等。归纳起来也就几十个知识点,我们从初一到初三一直重复着这些工作。那么,我们为什么不能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概念,就像数学一样给一个定理或公式,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,让他们明白需要掌握什么,这样教材就只是一个例子,每一篇课文也只能是一个例子。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去为学生解剖每一个麻雀,因为我们只要解剖一只就可以知道所有的麻雀的生理构造。教师的任务不是由教材来决定,而是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决定,对于学生没掌握的知识点,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反复练习形成技能,对于已掌握的知识点,我们根本无需浪费时间。这样教师就不会有完不成教学任务的烦恼,学生也就不会有完不作业的困惑。

语文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规律、方法,使学生终身受用。立足于教材,又不能死抠教材。因为课文只是例子,若限于课文,即使再深再透,无疑也是视野狭窄,信息有限。学习例子只是手段,培养语文能力才是目的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:“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,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。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,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,一用就灵的,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。 ”那么这种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能力的训练与提升的过程。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,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。因而,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教材,停留于具体知识的理解和传授,应把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规律教给学生。

首先,规律性知识便于理解,易于记忆。其次,教规律、教方法,能使学生举一反三,达到不需要教之目的。最后,符合学习规律,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。教育心理学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。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,学习者只要将学习材料加以内化,以便在以后可以再现并加以运用。发现学习则不同,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把学习的主要内容提供给学习者,而必须由学习者独立发现然后内化。发现学习注重学习过程,着眼于学生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,强调对材料经过整理、分析、归纳、比较、概括,找寻事物的普遍属性,发现规律,寻觅解决问题的线索和方法,快速有效解决问题,这是现代教育的鲜明特征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理论依据
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在“课程的基本理念”中明确要求:“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。”

要求:“各地区、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。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,去努力开发,积极利用。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,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,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,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。”也就是说,我们要立足于教材,而又不被教材所禁锢。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出适宜本地、本校的教学资源,认真总结教师在工作获得的经验体会。

“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。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,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、不同学校、不同学生的需求,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,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,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,不断地自我调节、更新发展。”教学过程是对教材的一种加工和创造过程,在“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”的前提下,教学目标的确立不可能一成不变,会随着时间、区域、学生等发生变化,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调节和更新,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内容框架

基于以上考虑,特编辑本书作为初中新的人教版《语文》教材的补充读本。全书分三部分,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及应用,分为十一个章节,分别是:字音与字形;词语(含成语);词类及词组;句子成分及单复句;分析句子主干;修辞手法;诗文默写及文学常识;口语交际;名著导读;语文综合性学习。每一个章节的后面有相应的练习,练习追求精简,举出几个例子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。语基部分内容覆盖了整个初中阶段基础知识的要点。由于新的人教版教材有淡化语法倾向,而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对我们学习语文是大有裨益的,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些特殊的语法现象,也有助于我们辨析病句,同时对于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的学习也很有帮助。高中是要求掌握语法的,如果初中没有语法基础,将会增加高中学习的难度。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增加了词类、短语、句子成分(单句)、病句修改、复句(二重)、常见修辞手法等内容。

第二部分是阅读。分为五个章节,分别是:记叙文(含散文、小说)阅读、说明文阅读、议论文阅读、诗词鉴赏、文言文阅读。这部分主要侧重于规律和方法的总结,所选练习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题型,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,也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。

第三部分作文。分为二十章,因为在语文学习中作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,所以作为专题训练,内容要多一些。分别是:作文如何审题、如何让题目亮丽起来、作文如何立意、如何积累作文材料、作文如何选材、作文如何组织材料、如何打造摇曳多姿的形式、浅谈作文开头结尾艺术、作文开头技巧点拨、文章结尾技巧点拨、初中语文课文精彩开头与结尾、考场作文得高分的六个秘诀、中考作文的临场技巧、如何使文章更富文彩、命题预测及题型展示、中考作文备考建议、三大文体的写作套路模式、不同类型作文的写作特点及其写作过程、过关测试、美文集锦。在这里既注意到了写作的基本原理,同时也强调技巧的点拨。作文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,缺少生活积累是现代中学生的通病,在强调生活积累的同时,在语言的表达、形式的创新上给予针对性的训练,也是我们训练的重点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预设目标

我们在编写《人教版语文补充教材》的过程中遵循新课标理念,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,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为宗旨,积极倡导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,创造性的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资源。通过我们的努力,以期达到如下目标。

(一)语文基础知识

1.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,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。

2.能正确使用词语(包括成语)。

3.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(包括词类、词组、句子成分、单复句、句子主干的分析)、掌握辨析病句的方法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。

4.能准确默写课文要求背诵和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推荐背诵的名篇名句,识记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推荐的文学名著的文学常识,识记课文涉及的重要文化常识。

5.了解《新课程标准》推荐的作品的大致内容,熟悉书中人物及其性格,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。

(二)口语交际

学生具备在不同场合、情境中认真听取对方的讲话,把握其要点,并能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恰当应对的能力。

(三)综合性学习

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、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,也就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、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、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的能力。

(四)阅读

.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,理清思路,理解主要内容,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。

.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,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,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,共同探讨疑难问题。

.在阅读中了解叙述、描写、说明、议论、抒情等表达方式。

.欣赏文学作品,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,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,从中获得对自然、社会、人生的有益启示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,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;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,能说出自己的体验;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。

.阅读简单的议论文,区分观点与材料(道理、事实、数据、图表等),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,并通过自己的思考,作出判断。

.诵读古代诗词,有意识地在积累、感悟和运用中,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。

.浅易文言文,能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。

(五)写作

.作文要能做到根据写作要求选材立意,内容具体,中心明确。

.感情真挚,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。

.多角度地观察生活,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,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。

.根据表达的中心,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。

.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,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。

.运用联想和想象,丰富表达的内容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75)| 评论(7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